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魯國人公儀休很愛吃魚,在他當上宰相后,很多人買魚送給他,公儀休不接受。有人不解地問:“為什么愛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呢?”他回答說:“正因為我很愛吃魚,所以不接受。如果接受了這些魚,就可能違反國家的律法而被罷免,以后還能吃得上魚嗎?”“宰相拒魚”所蘊含的道理簡單而深刻,告誡我們要防微杜漸、慎微慎初,無論何時都不能為利益所誘惑。
風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瀾之間。任何事物的發(fā)展變化都有一個由小到大,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?,F實中許多腐敗案例警示我們,某些貪官之所以身陷囹圄,大都是從不該吃的吃了、不該拿的拿了,由小事“破防”開始,然后在“溫水煮青蛙”中結束。究其放縱、逾矩之根源,無不是發(fā)端于小節(jié)上的不檢點,然后一步一步走向貪腐深淵。明朝《松窗夢語》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:有一轎夫在雨天穿了雙新鞋抬轎,開始時怕弄臟新鞋“擇地而行”,沿著干凈的路面走,后來一不小心踩進泥水里,把鞋弄臟了,之后轎夫便亂走亂踩“不復顧惜”了。“居身之道,亦猶是耳,倘一失足,將無所不至矣。”事實一再證明,初之不慎往往一步錯步步錯,從而導致“轎夫濕鞋,不復顧惜”的重演。
“貪如火,不遏則燎原;欲如水,不遏則滔天。”貪念起始雖微,但其害甚大,“幣帛不已,必及車輿;車輿不已,必及金璧”。“見好就收者”寡,“愈演愈烈者”眾,一旦財迷心竅,就難以自我控制。倘要永葆清廉本色須先滅貪奢之欲,從慎初慎微做起,時刻保持清醒頭腦,警惕廉潔破防。唐代白居易在離任杭州刺史返鄉(xiāng),路過天竺山時撿拾兩塊石頭,事后倍感羞辱,甚為自責:“三年為刺史,飲冰復食檗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兩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無乃傷清白。”
古往今來,淡泊名利、胸懷家國者,則為世人所敬仰;追名逐利、蠅營狗茍者,則被世人所唾棄。周恩來一生嚴以律己、廉潔奉公;焦裕祿給孩子們立下不準“看白戲”的規(guī)矩;谷文昌大半輩子與林業(yè)管理打交道,從不占公家一寸木材的便宜……一批批優(yōu)秀共產黨人為我們樹立了廉潔自律的榜樣。
心是花園,清廉為種。唯有勤掃思想“花園”,播好廉潔“種子”,清除貪念“雜草”,始終把廉潔自律作為一種境界來提升,作為一種操守來涵養(yǎng),事事以黨紀為尺,處處以國法為鑒,方能不負韶華,行穩(wěn)致遠。(魏順慶)